60年代,在前門大街附近居民的眼中,大柵欄對過的“全聚德”似乎總是給外國人開“專場”。頭天見到外國友人來訪的照片,第二天興許就能在“全聚德”的食客中對上號。附近幾條胡同的孩子們吃過晚飯,總有人大呼一聲:“噢,上全聚德看大鼻子去嘍!”眾人便山呼尾隨而去。
全聚德前豪車擁簇,亮閃閃轉(zhuǎn)門開處,隱隱透出里面七彩的杯盤燈盞,勾起孩子們的萬丈饕餮豪情。北京烤鴨遂成為老北京們可欲而不得的虛幻美食。
60年代末,全聚德曾經(jīng)作為餐飲行業(yè)的“高級特味戶”,不收食客的糧票。為此,每天黎明時分門口便會排起長隊,甚至還出現(xiàn)了倒賣號牌、幫人排隊的“投機(jī)倒把分子”。后來,索性還是收開了糧票,食客立馬銳減。全聚德還曾經(jīng)賣過5元錢一份的盒飯,意在讓北京的尋常百姓也嘗嘗鴨鮮,但吃客寥寥。如今,北京烤鴨早已成了尋常百姓家的盤中常物,外地人也可以隨便買個“保鮮裝”拿回千里之外的老家用微波爐熱著吃,真是烤鴨依舊,換了人間。
■布衣素食年代的老正興的“小籠蒸肉”
上海遷京老正興的“小籠蒸肉”,曾經(jīng)勾引過前門一帶人的饞蟲。60年代,老正興做“小籠蒸肉”的操作間,只有一塊玻璃與前門大街相隔,隔著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終日霧氣蒸騰的“小籠蒸肉”。鐵鍋滾水,上鋪一塊鐵片,片上有數(shù)個孔洞,每一洞上疊羅著十幾屜巴掌大的蒸籠,糯米蒸肉的香氣透窗而出。引得不少腹中空的人,在玻璃窗前久站。在那個布衣素食的年代,可欲而不可得肉者多矣,那噴噴香的小籠蒸肉曾是好多北京人心中的“滿漢全席”。
前門大街的店鋪,大多與名人有很多歷史瓜葛,久而久之,成為賣點。據(jù)說,上海老正興菜館的遷京是源于周總理的“撮合”。據(jù)說,1955年,周總理和陳云副總理在陳毅市長陪同下,來到上海東號老正興就餐,在品嘗了“青魚下巴甩水”和“青魚禿肺”以后,連連稱贊,臨走時,周總理同服務(wù)員一一握手,并說:“老正興的菜確實好,要好好地保持這個風(fēng)味?!?/p>
回到北京后不久,周總理建議北京市的領(lǐng)導(dǎo)說:“北京能不能也搞個老正興菜館?”于是,1956年經(jīng)北京和上海兩市領(lǐng)導(dǎo)協(xié)商,將位于上海西藏路以東,四馬路的老正興遷址到北京前門大街。
同為餐飲業(yè)老字號的都一處燒賣館,也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坐落在繁華的前門大街36號,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岸家惶帯钡昝鄠鳛榍』实鬯?。
相傳乾隆十七年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jīng)前門,所有的店鋪都已關(guān)門,只有“王記酒鋪”仍在營業(yè),便進(jìn)店用膳,由于路途勞頓,酒菜口口入味,甚興?;貙m后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后派人送來。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生意十分紅火?!岸家惶帯焙髞碛纸?jīng)歷了多次裝修翻建,1964年擴(kuò)建后的新樓為兩層,營業(yè)面積達(dá)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觀賞乾隆御賜的虎頭匾后又為“都一處”寫了新匾。
因名人而得名,因名人題字而得名的店鋪在前門大街比比皆是,出于歷史的原因,很多不為人知,譬如嚴(yán)嵩題寫“六必居”的故事膾炙人口,但吳佩孚題寫“盛錫?!本秃苌儆腥酥懒?。說到這兒賣個關(guān)子,有興趣,您去前門大街看看牌匾,里面學(xué)問深了,哪塊都不白給。
■“大人玩著沒意思,小孩子見了打都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