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研究藏族群體獲得了重大突破:他們發(fā)現(xiàn),藏族的祖先群體絕大部分是新石器時代以后來自于中國北方的人類群體,這為“漢藏同源”提供了生物學方面的證據。另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至少早在2.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現(xiàn)代人類祖先就開始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12月15日,美國最新出版的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發(fā)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從2006年開始,張亞平率領一支包括他本人在內總共16人組成的課題組就開始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研究藏族群體。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慶鵬全程參與了藏族群體的分子遺傳學研究,他在接受《北京科技報》采訪時表示,他們課題組之所以選擇藏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據歷史記載,藏族人很久以前就定居在環(huán)境較惡劣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并且還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這都使得藏族成為世界各地人們心中一個神秘的值得探索的民族。
另外,藏族是一個很大的民族群體,根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境內的藏族人口達到459萬。而語言學、歷史學方面的研究都表明,藏族與中國最大的民族——漢族關系非常密切,很多學者都提出“漢藏同源”的觀點。因此要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藏族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的一環(huán)。
孔慶鵬告訴記者,目前分子人類學追蹤人類演化的足跡主要有兩種非常有效的分子標記:即Y染色體非重組區(qū)段和線粒體DNA。前者在男性之間進行遺傳,嚴格遵從從父到子的遺傳方式;而后者則由母親遺傳給后代,再由女性后代往下傳遞,因此表現(xiàn)出嚴格的母系遺傳方式。
“在分子人類學研究中,這兩種遺傳標記在探究人類歷史以及不同人群之間的淵源關系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由于他們均不存在重組,這一特點可以使它們能夠完整地保存父系或母系祖先的遺傳信息,容易構建譜系樹。另外,因為它們均呈單系遺傳,可直接追蹤父系或母系遺傳的歷史。”孔慶鵬說,他們選擇了研究現(xiàn)代藏族人的母系遺傳結構作為本次研究的切入口。
研究小組共采集了680份藏族人群樣本,這些樣本覆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及云南等藏族主要聚居地,其中西藏地區(qū)的樣本有388份。而后,研究人員在通過對收集到的樣本進行線粒體DNA變異狀況分析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藏族人的絕大部分的母系遺傳組份(一般稱為單倍型類群)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以來遷入青藏高原的中國北方人群。
孔慶鵬說,目前,他們的研究都是在“世界各地的現(xiàn)代人都是起源于非洲”的基礎上進行的。按照該理論,現(xiàn)代人有共同的祖先,他們約6~7萬年前走出非洲后定居于世界不同的地方,而后各自獨立進化發(fā)展,形成各個地區(qū)有特色可以辨識的母系遺傳組份。目前盡管這個理論還面臨著很多尤其是考古人類學方面的一些爭議,但是在國際分子人類學領域,目前已經基本成為一種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