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履行社會使命
一個人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就對應著他的行為規(guī)范和應有義務。遵循規(guī)范、履行義務就是實踐社會角色的行為期望(期待)。社會角色期望,顧名思義是社會對某個角色所希冀的職責使命。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是什么?從根本上說就是構建中國先進文化,并培養(yǎng)適應時代和民族要求的精神氣質。
在全球化時代,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中,尊重每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傳統(tǒng)和個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促進世界多種文化的共同繁榮,相互促生先進的普適文化,這都是文化全球化的應有內涵。然而,從上面的分析能夠看出,處于強勢的西方文化向全世界進行文化滲透,力圖統(tǒng)攝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精神世界。這是一股逆流。中國是發(fā)展中的大國,中華文明處于弱勢地位,著眼于公正的經濟文化全球化,維護本民族經濟文化利益,人文知識分子應該率先抵制這股逆流。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要拒絕全球化,而是要積極推動符合歷史走勢的全球化。對文化霸權的有力抵制、對文化全球化的積極推動,付諸實踐就要求人文知識分子擔當起先進文化建設的使命。
第一,謙虛認真地吸取其它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馬克思主義的先驅早就告誡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物質的生產連同精神的生產還有它們的成果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一切民族國家都必須主動地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因此,文化的開放與交流,學習國外先進文化是我們應有的對策,也是唯一的選擇。
在學習外國優(yōu)秀文化方面,中國知識分子曾經做出過歷史性的貢獻。鴉片戰(zhàn)爭以來,他們首先自覺學習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從而奠定了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更有大量外來先進文化要素被吸收到中國,經過知識分子的傳播和運用,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
在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過程,先進價值觀要素的學習處于最深層次。西方文化中存有不少進步的價值觀因素,值得中國深入學習。比如基督教新教倫理的世俗行為準則:勤奮、誠實、嚴肅認真、節(jié)省金錢和時間,我們完全可以拿來接受。學習外國先進的價值觀因素,需要決心和恒心。美國博德公司研究表明,學習異質文化的價值觀往往發(fā)生的問題是,接受者出現(xiàn)一種明知要學、決心要學,“可是隨后又回頭走老路”的心理障礙。為了達到將學習進行到底,可以借鑒管理學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學習理論。他指出學習歸根到底要塑造人們的“心理模式”,也就是重塑“影響著人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動的那些根深蒂固的見解、泛化概念、直至圖畫或形象”。人文知識分子應當是這種心理模式和文化價值建設的工程師。
第二,批判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現(xiàn)代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自身演變的連續(xù)性和久遠性,其博大精深淳樸的魅力,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資產,應當好好加以開發(fā)利用。
但是,由于近代以來中國的衰落,使得不少中國人滋生過盲目自大和自卑兩種不健康的心理,產生了文化觀念上的民族保守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妨礙了正確地批判性繼承民族文化資產。保守主義固守傳統(tǒng),視民族文化為全部精華;虛無主義則反過來數典忘祖,認為中華五千年文明一片黑暗,這都是錯誤有害的認識和做法。它們共同的癥結是不能解決好如何清理文化資產,實現(xiàn)民族文化現(xiàn)代化的問題。
實現(xiàn)民族文化現(xiàn)代化,建設現(xiàn)代民族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建設最為艱巨的任務。應該從清理文化資產開始,發(fā)掘它的現(xiàn)代價值,使之成為現(xiàn)代化文化資源。如儒家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類觀念,在物欲膨脹,人性淡漠的當代人類社會中,值得重新弘揚。再如道家文化中的淡化物欲,向往自然,崇尚自由等,其現(xiàn)代意義也是巨大的。這些文化魂寶應經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開發(fā)、挖掘,使之重新放出光芒,奉獻予全世界。
第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建設先進文化。建設先進文化離不開借鑒和繼承,但還必須把握時代的發(fā)展方向,不斷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都是彼時彼地的創(chuàng)造,人們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到此時此地,而必須結合時代特征與新的社會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文化發(fā)展的本質。從人類文化發(fā)展史看,自我封閉、缺乏創(chuàng)新、固守僵化是文化走向沒落與衰亡的根源。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長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例如儒家文化就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推動下,走過了孔孟之道、漢唐儒學、宋明理學和新儒學的發(fā)展演進歷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更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典范,經典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以及“八榮八恥”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當今世界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時代,文化之間的沖撞、交流日益興盛,既為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了條件,也為文化創(chuàng)新增加了壓力。如果民族文化不能煥發(fā)出新生命力,就會在文化沖突中淘汰出局。西方發(fā)達國家一些有識之士,已開始對西方文化進行反省。例如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就表達了他對西方文化在后冷戰(zhàn)時代何去何從的憂患意識。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他們已經開始探索新的文化形態(tài),探求創(chuàng)新機遇和創(chuàng)新成果。中國人文知識分子應當以實際有效的行動對之做出回應,同時也應當以實際有效的成果,推動中國先進文化建設。
第四,塑造全球時代人文知識分子的人格。世界的發(fā)展進入全球時代,每個人每個群體都要跟上時代步伐,形成自己的新型精神氣質。有的中國學者結合美國知識分子專家愛德華·W·薩義德的思想認識,提出當代人文知識分子應當具有“大視野、高文化和擔道義”的精神氣質。1這種提法雖然還可以提煉琢磨,但它指出一個具有時代感的新鮮思路。大視野是指一種寬廣眼界,也是一種文化傾向。它是理智的,也是審美的;它對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見解、文化體驗和文化理想,持開放和辨析的態(tài)度。大視野的核心是個體理性的前瞻性,為了真正具有這樣的歷史遠見,知識分子不能不在自己知識結構的科學性和前沿化上,在增強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思想建構能力和對話能力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高文化,強調知識分子個體文化行為的意義和境界。高文化意味著知識分子應盡可能地擁有不同的文化經驗,能客觀地體驗和把握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經驗與成就;能保持探索和自我批評的精神,而不是做自己知識的囚徒;認同主體積極的建構過程,而不是消極的贊同和接受,對旨在扼殺主體創(chuàng)造精神和使其心靈碎片化的偶像崇拜,持堅決的反對態(tài)度。擔道義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以具有大視野高文化的個體身份,自覺其生命價值之所在,自覺履行時代使命。對于全球化時代的人文知識分子來說,其所應承擔的根本道義,是為推動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奉獻自己的思想和智慧。為此,人文知識分子要保持一種境界:要理直氣壯地構建作為人類價值目標的全球化,構建世界意義上的先進文化。(陳鋒:中國藝術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