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正在整理從酒泉帶回的“北航2號”。本報記者范繼文攝
在普通人的眼里,學生親手制作火箭并將其送上天是件天方夜譚的事。但北航學生創(chuàng)造了奇跡——12月5日,“北航2號”火箭成功飛天。之前,這些小科學家遇到很多困難,還曾有過發(fā)射失敗的經(jīng)歷。值得“炫耀”的是,他們研制出我國第一枚以固液混合發(fā)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之前,我國固液混合發(fā)動機尚沒有發(fā)射成功的先例。
“北航2號”升空
12月5日下午3點05分,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3,2,1,點火!”一聲令下,北航學生王虹玥按下了點火按鈕?!班亍钡囊宦?,“北航2號”火箭尾部瞬時噴出一股耀眼的火焰,箭體呼嘯而出,直刺高空。
操控室里的20多名北航學生和老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成功了,終于成功了!”仿佛只有吶喊、跳躍、擁抱、哭泣、大笑才能表達出當時的復雜心情。
20秒后,監(jiān)控屏幕上顯示火箭分離成功,他們沖出了控制室。當時搜索車已經(jīng)向回收地開去,“走,我們跑過去!去親眼看到落地的實物?!庇谑撬械睦蠋熀蛯W生在戈壁灘上向2公里外的目標物跑去,高度興奮使他們早已忘卻了已經(jīng)幾日幾夜沒有合眼。
這一刻,他們等了兩年。
本科生受命造火箭
兩年前的12月初,北航傳來好消息,“北航2號”馬上要成立項目組,而人選就在當時大四的保研學生中挑選。
此前,北航學生自己設計制作的第一枚火箭“北航一號”剛剛發(fā)射成功。
本科生動手制作火箭,這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
但當機會來臨時,他們想的不是自己行不行,而是不要錯過這個機會。經(jīng)過雙向選擇,宇航學院本科3個專業(yè)的15名學生進入項目組。
在宇航學院的會議室,項目組的學生成員及11名指導老師、2名有經(jīng)驗的師兄和3名專家第一次開會宣布項目啟動。宇航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國飆宣布,“北航2號”要完成的目標是自主研制我國第一枚以固液混合發(fā)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
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大膽的設想。
之前,固液混合發(fā)動機的發(fā)射實驗在我國沒有成功先例。在沒有可借鑒的條件下,十幾個本科生能完成這一目標嗎?“外國能做成功我們也可以,而且有那么多有經(jīng)驗的老師給我們做指導,心里有底?!碑敃r有學生這樣表態(tài)。
小降落傘難倒高才生
項目組成立后,15名學生按照專業(yè)所長分成總體、控制和動力三個組別。他們立即著手設計發(fā)動機。半年后,初步設計成型。
項目組負責人之一李君海負責制訂時間計劃表,最早他們預定發(fā)射日期在今年上半年。可當項目從紙上談兵進展到實際制作環(huán)節(jié)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一切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簡單。發(fā)射時間數(shù)次推延。
困難落到了他們頭上。項目組另一負責人羅欽欽負責把圖紙交給航天單位加工,沒想到,作為回收所用的小小降落傘竟然讓他吃足了苦頭。
第一次到加工廠時,他只拿著一張草圖,上面畫出了降落傘的形狀和大概的大小。工程人員一看就立即要求重畫,并說明至少要標清傘布和針線的材質、長度、角度等許多細節(jié)?!白钇鸫a要一張能讓我們看得懂的圖紙?!睆募庸S出來,羅欽欽覺得難以滿足工程人員的要求。
書本上幾乎找不到可借鑒的降落傘圖紙,他只好向指導老師和師兄討教,可畫出來后,還是一次次被工廠駁回。一直到第四次才成功。
|